樂壇前輩甄妮做了不少開風氣之先的事,例如以亡夫精子人工受孕誕下女兒,她的國際背景也別具特色。港人認識她是因為《奮鬥》、《明日話今天》等第一代經典廣東歌,其實以前甄妮已經在台灣大紅大紫,影響力遍及東南亞,而她在澳門出生,父親是奧地利人,永遠都有一種混血味道。但最能代表香港的主題曲,卻正正出自她的演繹,那是1981年TVB劇集《前路》主題曲,顧家煇作曲、鄭國江填詞的《東方之珠》。
我沒有看過這劇集,但曾聽不少背景大異其趣的前輩,都鍾情於這首歌,他們有商家大亨,有政黨領袖,也有陳雲教授那樣的本土派學者。 其實「香港主題曲」並不缺乏,但它們不是有理沒理的一片官腔正能量,宣傳味濃得不能出口(例如《香港是我家》),就是被抗爭群眾拿來激勵士氣,乃至在新時代逐漸被廢武功(例如《海闊天空》)。唯獨《東方之珠》,歌詞既有深刻情懷,又沒有任何片面的定論,恰恰反映了真實的香港。
全曲高潮所在的是這一句:「若以此小島終身作避世鄉」。「避世」,是上幾代人來香港的主要目的,每一次中國內地戰亂,都是香港人口大增之時,1949年後的南來人口是最明顯例子,以前歷次中國內戰,也有跑到香港來的人。他們既有國家級知識份子、國際級商家,也有身無分文的築夢者,來香港時不知道會留多久,只是要「避世」。這句歌詞的重點是一個「若」,就是說「假如」「終身」在「小島」,就要以截然不同的心態面對。
一般歌曲說到這裏,自然應該不斷強調這「小島」有多美好,但《東方之珠》卻盡道繁榮背後的黑暗:「此小島外表多風光/可哀的是有人仍住陋巷」;「小島中路本多康莊/可哀的是有人仍是絕望」。這幾句極富前瞻性,說出香港表面上繁榮安定,「可喜的是眼前繁盛現狀」,但金玉其外,其實充滿計時炸彈,「風光」的只是「外表」,而「仍是絕望」的人,被表面的繁榮蓋過,只能越走偏鋒。這些「深層次問題」不能解決,無論怎樣正能量,也難掩心底的彷徨,而單單強調「獅子山下精神」的既得利益者,就顯得「何不食肉糜」。
那「東方之珠」的未來怎樣?表面上,是明天會更好的主旋律:「群力願群策/東方之珠更亮更光」,這是一種wishful thinking,「願」。而且歌詞也強調,來香港「避世」的上一代,也經過種種風浪,單是進入香港的途徑,不少已是驚濤駭浪:「念舊日信念何頑強/幾經風暴雨狂還冒巨浪」,故此一切不能沒有信念、沒有希望。問題是,昔日「信念何頑強」的一代人,似乎是頑強地求生、賺錢,都於頑強地建設香港,所以這一代人到了今天,一般極其保守,而且對新一代其實同樣頑強的精神,顯得毫不理解。
現實世界,卻是這樣的:「新的迫害/新的引誘/有正有邪/何處是岸」。結果,甄妮本人選擇在台灣農莊終老,顧家煇定居加拿大,鄭國江留在香港退休,新一代TVB劇集演員以登陸中國市場為奮鬥目標,「有人仍是絕望」的一群比從前更絕望,但深信他們聽起這首歌,依然有不一樣的共鳴。
|